老康秉燭:托爾斯泰一百年祭——托爾斯泰的遺產

原載:自由亞洲電台——華盛頓手記

************

第一集:誰是列夫•托爾斯泰?

2010-12-13

一百年前(1910年)的11月13日夜半時分,有一個82歲高齡的老人,毅然地悄然離家出走。先是乘坐四輪馬車,接着乘坐火車。他不確定自己的目的地,卻在嚴寒中始終堅定地遠離着自己的家園。他很快就病倒在一個不管是過去還是今天都需要依靠地圖才能發現的小火車站裡,並於七天之後,1910年11月20日清晨病死在那個荒僻的小站。死後,沒有舉行傳統安葬儀式、沒有任何人演講;那被稱作墓地的埋葬地,不過是一個與棺材形狀和尺寸相似的墳丘,高及腳踝而已,沒有墓碑,沒有圍牆,除了兩個翻譯為「靜地」的俄文,沒有任何其他文字。墓地周圍的林地約五、六平方米見方,連近旁雨季形成的小水溝都自然流過,哪怕沖刷此墓,也不會有人為此修正水渠。

然而100年前,伴隨這個死者的真實故事的另一些真實信息是:在這位老人抵達並因病滯留小站的整整七天的時間裡,有關此一消息一直是世界上兩百家大報的頭版頭條消息;而當地郵局突然人手不夠,因為這個小站平均每天要收到近150封電報,總共收到1000多封。在他的遺體運回家鄉的行程中,成千上萬的民眾沿途數里為他送行,附近大城市開來的火車人滿為患;他的安葬雖然沒有儀式、沒有演講,但是有自發祭奠的標語出現在他那簡單的靈柩之前;安葬時有在場的人們一片哭泣;遺體下葬時所有人,即便是遠處騎馬監視的憲兵,都行了下跪禮,這是那個國家人們對信仰者才行的最高禮儀。與此同時,成千上萬的在場人群唱起了讚頌「永垂不朽」的歌曲……。這位死者的同胞說:此人一死,他所屬的整個民族都變成了孤兒。而這位死者的遺言是對身邊關照他的人的責備,他說:「世界上除了列夫•托爾斯泰,還有很多別的人,可是你們只看到一個列夫。」

這位100年前出走伊始死於中途的老人,正是俄羅斯貴族,列夫•托爾斯泰。除了這個名字,還應當記住的是下列這些相關名詞:他離開的家園是他生活了一輩子、吸引世界無數作家、記者、朝聖者、信仰者和各色人等的著名莊園:亞斯納亞•波良納;他乘坐的是煙霧瀰漫、悶熱骯髒的第12次列車的二等車廂;他去世的小車站叫做阿斯塔波沃火車站;在附近為他送行的大城市火車來自莫斯科;那長達七天的相關消息佔據頭條的兩百份報紙是全世界各地最大的報紙;而那一千多份電報均來自世界各地。最後,在托爾斯泰死後自我感覺變成了孤兒的這個民族,是世界上產生過無數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畫家的人類最偉大的民族之一:俄羅斯民族。

各位朋友,為紀念俄羅斯貴族托爾斯泰逝世一百周年,《華盛頓手記》「老康秉燭」專題,北明邀請中國民間思想家,俄羅斯問題專家王康先生,以托爾斯泰留給人類的遺產為中心話題,為我們介紹、討論、解讀托爾斯泰。托爾斯泰這個名字對中國而言並不陌生,但是在半個多世紀信奉唯物主義的中國,在上世紀後半葉的後二十年至今以文學為賺錢工具的中國,有誰敢說讀過托爾斯泰的文學作品就了解了托爾斯泰?這一集,我們先要解決這個問題:托爾斯泰是誰?

************

第二集:托爾斯泰與自己的文學榮譽

2010-12-20

「我有兩個月沒有用墨水玷污我的手、用思想玷污我的心了」——托爾斯泰日記:關於遲遲不能截稿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世界上從科學家到文學藝術家、從凱撒大帝到上帝、從西方到東方、從古代聖賢到當今庶民,有誰把自己的創作成果以及相關聲譽視為糞土呢?這次《華盛頓手記》「老康秉燭」討論擯棄自己文學作品的托爾斯泰對自己文學榮譽的態度,從托爾斯泰與諾貝爾文學獎之間的關係說起。

************

第三集:托爾斯泰與諾貝爾和平獎

2010-12-24

「我們這裡出現的:仁慈反對殘暴、溫順友愛反對傲慢暴力的鬥爭也越來越激烈了,特別是在宗教法律與塵世法律的尖銳衝突上……」——1909年托爾斯泰致甘地的信。

「……要在言行和思想中都已愛為本,以愛對待一切人,……」——1919年4月22日托爾斯泰給女兒的信。

托爾斯泰不僅是迄今為止世界文學史上唯一一位無視(而非蔑視)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也是第一位錯過諾貝爾和平獎的和平抗惡主義者。在諾貝爾委員會百年以來第一次將此獎頒發給在獄中的中國獲獎者(劉曉波)時,回首托爾斯泰相關思想及其與和平獎的關係,意味深長。請聽北明主持的《華盛頓手記》「老康秉燭」談托爾斯泰與諾貝爾和平獎。

************

第四集:青年托爾斯泰的知性、感性與理性

2011-01-10

「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高爾基。

托爾斯泰是俄國的化身,十九世紀俄國是托爾斯泰的展開。

藏傳佛教高僧索甲仁波切認為:像托爾斯泰這樣的人物,是人類歷史上註定要出現的奇蹟,是上天的手筆。

這一集我們跟隨老康,回溯成為世界人類財富之前的托爾斯泰的家族背景、文化資源、精神特徵和生活方式。

************

第五集:托爾斯泰的三部小說解析

2011-01-18

在放棄文學生涯之前,托爾斯泰作為一名士兵,文學創作一鳴驚人。此後他為人類貢獻了三部膾炙人口的長篇巨制。在他拋棄文學之後,幾乎所有俄羅斯文學同行和前輩,包括著名文學家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均為試圖說服他回到文學不果而扼腕嘆息。請聽老康扼要解讀這三篇俄羅斯文學經典之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

第六集:以暴易暴循環道路中的托爾斯泰(一)

2011-01-24

自法國大革命爆發,俄國貴族深受歐洲啟蒙思想和自由主義思潮衝擊,在沙皇亞歷山大一世1825年駕崩之後的12月先後兩度發動武裝起義,遭繼任的尼古拉一世嚴厲鎮壓,尼古拉一世並建立秘密警察第三廳,加強了對自由思想和革命運動的鎮壓。此舉導致俄國無論貴族還是平民知識分子均轉為實行恐怖主義的民意黨人。不到三十年,尼古拉一世的繼位者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民意黨人刺殺。其繼位者是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三世,他下令絞死了被捕的五位民意黨人。這一鎮壓激起了俄國更大規模的暴力革命,這就是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 亞力山大的繼任者是沙皇尼古拉二世,1918年7月17日,他全家包括僕人近10人被布爾什維克全部處死……,標誌着俄國由此開始進入歷史上最黑暗血腥的時代。這一次「老康秉燭」,我們要看看托爾斯泰作為一名貴族知識分子,在自由主義和革命思潮中的角色和言論。

************

第七集:以暴易暴循環道路中的托爾斯泰(二)

2011-01-31

為什麼托爾斯泰稱壓迫者和極權者為兄弟?為什麼他模糊了敵我界限?為什麼他要求沙皇寬恕恐怖殺戮行為?如何解讀托爾斯泰沒有敵人的世界觀和親善仁愛的道德精神救世之道?是什麼使托爾斯泰擯棄了權力、威懾等世俗價值而按照非常規邏輯出牌?這一集請聽老康對上述問題的涉獵和解讀,並分析在血腥殘暴的殺戮中,理性主義與和平道路的意義及其可能性。

************

第八集:托爾斯泰的精神危機

2011-02-07

五十歲之後,托爾斯泰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這個譽滿全球,堅強樂觀的人突然陷入巨大精神風暴、掙扎、自責的痛苦之中。他與屠格涅夫的著名的齟齬,他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疏遠,他與柴可夫斯基關係的淺嘗輒止,在根本上說,均產生於他與世俗社會之間彼此的疏遠和隔膜。這一集「老康秉燭」我們看老康如何描述舉世聞名的托爾斯泰的精神危機。

************

第九集:托爾斯泰的生命形態

2011-02-15

老托爾斯泰後半生篤信普世之愛的價值。價值或思想是一種抽象的觀念,一個人做到思想上徹底不是難事,但是要奉行一種價值,實踐一種思想,即中國儒教文化傳統所注重的「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不容易。托爾斯泰如何對待自己的價值和思想?這一集「老康秉燭」,我們觀察討論托爾斯泰特有的生命形態:知行合一、道德實踐的生存方式。

************

第十集:托爾斯泰的出走與死亡

2011-03-03

舉世聞名的老托爾斯泰有一個極為罕見的歸途,在人生耄耋之年離家出走,中途死亡。上一集我們分析了他的信仰追求在世俗與家庭層面的影響,這一集我們則要借他的歸途,觀照他的信仰追求在歷史和社會層面的意義。

************

第十一集:托爾斯泰的懺悔意識

2011-03-03

對比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民族心理特徵,這一集「老康秉燭」討論貫穿托爾斯泰終生的懺悔意識:托爾斯泰懺悔的意義是什麼?在人生哪些方面懺悔?他如何懺悔?相比之下為什麼當代中國民族缺乏懺悔意識?

************

第十二集:托爾斯泰對二十世紀獨特的啟示

2011-03-08

托爾斯泰的懺悔意識與俄國社會現實是什麼關係?這一集「老康秉燭」請聽北明與老康再度對談,針對上述問題進行討論。這一集我們也要了解托爾斯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以及他對二十世紀的獨特啟示及其意義。

************

本節目採訪、編輯、主持、製作:北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