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王康专栏】#6 民间思想家王康--叛逆者与边缘人、孤独思考与现实干预、大历史画与行为艺术

(向宏2020.5.28)

我与老康的朋友关系及悼文选题的斟酌

从80 年代,我们在重庆创办“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会”算起,到今天40 多年过去了。尽管最近10 多年来往少了些,当从各朋友的悼文中提到的王康生平往事,又把我拉回到过去的记忆中。是的,作为王康的老朋友、好朋友,确实有义务把一个更完整的王康告诉给大家。于是选了《民间思想家王康》这个题目,这是大家都注意到的一个核心问题,一天来的悼文,提到他是思想家的就已经不少了,也许真正知道这位民间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朋友可能并不多。 他的确是一位叛逆者,这个称谓对他来讲货真价实,但更真实的他应该是作为有强烈终极人生观诉求对积极投入世俗生活的叛逆,哪怕是大学学生生活所无法避免的有限社会的参与。 早期王康的文化叛逆性,大大超越后期在政治上的走远,这也许源于他大舅唐君毅先生坚守中华传统文化使命的基因传承,也许源于我和他共同拜访梁漱溟所谈到的“这个世界会好吗?”的终极之问。他希望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回答这些形而上学
的种种疑问,叛逆是成为思想家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种种原因,他成了边缘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的叛逆性和早熟的思想天赋。如果他大舅还在,他父母也是拿着高工资的大学教授,让他衣食无忧,他的这种自我放逐的边缘化,肯定会让他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光大其大舅学问的思想家。他运不好,偏偏又碰上了热热闹闹的世俗化商业运动,天马行空的高谈阔论让他与财务自由相行渐远。边缘人对他来讲,不仅仅是主观性的概念化,更多的是捉襟见肘的生活困难。

2 / 16

如果王康的直接生活苦难经受得更多一些,如果朋友们对思想家的崇敬不是表现为支持他稍显冲动的非思想性创作,他老也能按耐得住寂寞并坚守书房,王康绝对有可能成为孤独思考的伟大思想者,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他送给我们的大舅唐君毅的20 卷的思想文集,还应该包括30 卷的王康思想文集。

朋友们对他的崇爱、络绎不绝的登门寻师问道者,加上内心依然怀有激情的他,时不时的转身投入现实干预。谁都知道,身份不对,这种干预肯定是徒劳无获。自然也是无功而返,但回过头来的王康,年纪已经大了,精力也不济了。我们看到了一个画家的归来,而失去了一个思想家的王者归来!

我不认为这是王康的问题,恰恰应该是我们今天一群像我这样给他写悼文的朋友们的过错。我们没有及时打断他好于针砭时弊的民间政治评论,而是纵容了他作为边缘人采信不充分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堂吉柯德式的勇猛与执拗。中国问题研究需要学问深厚的大历史纵深,所谓读万卷书,这是王康所长;还需要横向的大视野比较,所谓行万里路,这是王康所短,这也是边缘人所勉为其难的尴尬。尽管他后来去了俄罗斯、去了台湾、去了美国,已经稍微晚了点。老年的体力不支加上财务上的窘境,让他失去了在华盛顿这样一个思想者社交最方便的大舞台,“摆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纵论世界变化的机会。

3 / 16

癌症的过早袭来,打断了他《孔子传》、《马克思传》、《中美文明辩识与战略关系重建》、《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新《未来10 年中国改革的基本设想》、小说《北碚与华盛顿》创作。

好在他及时调整,以患病之躯拿起了少年时代的画笔,以《浩气长流》的气概,以大历史学家的眼光,画了一大堆当代世界史重大题材的炭精画和素描画。这是康兄在生命尽头留给我们的伟大作品,这个动作本身也是他留给我们的伟大的行为艺术作品。

前一个作品需要我们去推广与收藏;后一个作品更需要我们写好文章,让更多的人读懂他的行为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价值。哪怕是为了民间学者的境况也要好好纪念王康。

对王康的纪念从家庭角度讲,是传扬他对父母的非常方式的孝敬;从中小学同学角度讲,是讲述他少年时代特立独行的故事;从大学同学角度讲,是评论他参与校园民主选举时就有的列宁式的伟人风范,当然也少不了评论几句女同学投去的青睐眼光;从近距离朋友角色讲,是滔滔不绝的讲述与他朝夕相处,共同干革命事业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从社会朋友角度讲,是传颂他影视作品、文字作品、绘画作品留下的思想价值与学术价值。还有一个角度,一定不能忘记,那就是民间思想家的民间概念,这是王康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王康还好,民间思想家的赞誉不绝于耳。更多的民间学人都成了默默无闻的生计边缘人,他们的艰困也许不逊色于老康。不管怎么讲,王康总是有粉丝和崇拜者簇拥、也有不断的赞助人。而他们几乎什么都没有,如果有,也只是凄风苦雨,而他们才真正有可能是王康思想的传人。我们更多的可能是他艺术作品的收藏者,行为艺术作品的传扬
者。

乐山的毛喻元也是一位民间学者,20 年前他就写了《永恒的孤岛》,重庆到北京火车上的播音室主任是他的粉丝,于是让我和王康坐了很多趟免费火车,并且是与播音员挤于一室。广播里听着绝对形而上的美文朗诵,不知不觉就到了帝都。

什么时候民间学者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得到了朋友、社会、官家的共同认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那一天离我们就不远了。

4 / 16

判逆者:思想天赋的使然与朋友的“驱离”

王康成为叛逆者肯定是他的自主选择,这主要源于他思想的天赋,也是理性的自觉,更是外力没法阻挡的。今天,他给我们留下的思想遗产,完美的画上了叛逆者的句号。

有一句话必须得讲,也许从上大学开始,同学们就给已经与他们之间拉开了认知差距的王康戴上了思想家的帽子,这在某种意义上算得上是最早把他从朋友社群中的“驱离”。朋友们成全他以叛逆者、边缘人的心态去品味孤独,品味艰辛,品味妻儿离别的苦痛,最终升华为精神思变的思想硕果。

久而久之这种善意的“驱离”变成了一种行为逻辑力量,推动着王康攀登得更高、看得更远。应该说他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不断的思想成果,让更多的人加盟到了“驱离”王康的队伍,让我们的老康最终走到了太平洋的彼岸,事实上也走到了遥远的西方世界,便于他更超然的审视他的母国社会的变化。

我们没有必要为王康缺少了世俗的生活乐趣而遗憾,这是任何的孤独思想者不觉其苦反觉其乐的与凡人差异地方。粉丝的崇拜,尤其是女性崇拜者的眷顾,让老康也收获了一份,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所无法体会到的来自才女的关切。即便去了天国,也会有天使追寻而去。

5 / 16

边缘人:中学老师的不安心与“俗路”的放弃

叛逆者并不一定都是边缘人,但边缘人可不是都能成为叛逆者。大学时代的叛逆者,使他被分配去了中学,况且只让他成为了体育老师,你可以想象这是多么的滑稽和嘲讽。好不容易转到了差一点的学校成了主流语文课老师,但他传授给学生的,按校方训导的说法,更多的也是离经叛道的奇谈怪论。如果那个时候他忍受一下,他可能就跟他母亲一样,成了中学的特级语文老师,享受大学教授一样的待遇。

如果他再忍受一下,像他的同学一样考个硕士、博士读读,他少说也是母校的著名教授,甚至于不排除成为北大、哈佛的教授,他儿子就是哈佛的博士,老爸绝对不逊色于儿子的。况且听他的大学同学讲,每次考试王康只花1/3 的时间,总是获得班上第1 名的成绩,这没点天赋能行吗?即便是他以本科毕业的文凭,80 年代就进入一所重庆的大学,今天依然可以是著名教授。这一切统统都被他自己放弃了,

在他心目中都是俗套的。朋友们所看到的王康,真好像一路走来,绝不向世俗低头。

6 / 16

民间学者的荣耀与尴尬

王康的荣耀,是给我们留下了思想方面的诸多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益于他民间学者的独立身份。今天的大学教授,教科书式的学问和引经据典也是少不了,但思想性尤其是思想的贡献要与王康式的民间学者来比,真没几个人谈得上。民间学者真正的尴尬是少了资料的方便,少了一大群学生的助理,更是少了财力不济所致横向观察与行动的不便。

王康与常态意义上的民间学者还有所差别,就是始终有人对他进行资助,但这种资助往往都聚焦于项目,王康很难拿它投入作为社会观察之用。各类项目的参与,客观上也分散了王康作为思想者所必须要的聚焦和注意力。

7 / 16

孤独思考者:思想家与学问家、文学家间的徘徊与建构

尽管王康在思想性和学问方面甚至在文学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好东西。但了解他的人都为他在思想家与学问家、文学家之间事实上的徘徊而感到遗憾。从本人与王康认识的40 多年来,就发现这种徘徊贯穿了他一生。用一句历史上的老话“徘徊在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间的中国”来不恰当的比喻王康,多少能让我们看到他行为上的徘徊,实则是受这个问题的困扰。

道德理性决定了要干预现实,因此要具备干预现实的学问;人文理性决定了要关注人间苦乐,因此要有文学积累;价值理性决定了要关注形而上的精神问题,因此要有孤独的思辨。

老康,三者都有,选择任何一个聚焦都会成为大家。今天的王康事实已经成为社会公允的民间思想家、诸多领域的学问家、笔锋犀利的作家。也许是他本人的目标太高,他提供给朋友的参照人物都太伟大尤其是他的大舅,超越唐君毅、完成他的夙愿成了大家共同的期许。

8 / 16

新儒学、民族认同与国家理念等思想建设的贡献者

老康在思想层面的贡献可谓不少,新儒学他有独到的见解,记得当初在重庆的时候,我们就时常与蒋庆辩论,后来蒋庆成了阳明心学的新传人,我们也还去深圳找他辩论,老康也没有输给他;对俄罗斯思想史的研究更是老康的长项,估计写了几十上百篇文章,也有部分集结成书内部出版;对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写的文章也非常的多;他对两岸问题的研究更多的偏重于文化溯源,民族认同与国家理念;如果再给他几年的时间,相信他会在华盛顿感悟到更多的问题,也许能为中美战略合作作出特殊的贡献。

热切的现实关注:“国是会议”从重庆八中开到北京汇苑公寓记得我们都还在重庆的时候,他的八中宿舍楼,就成了一邦重庆文人的“国是会议”室,一碗小面就可以侃侃而谈一个通宵,甚至是周末的一个整天。估计今天写悼文的朋友,很多就是当年“国是会议”的“常委”或参会次数少一点的“委员”,那是80 年代留给一邦重庆人的难忘的记忆。他们有的去了日本成为了推动中日友好的著名教授,有的当了官,有的成了官方智库的负责人,有的依然还在大学当教授,有的坚守民间学者有可能明天成为著名思想家,更多的都已经退休。

这样的会议后来伴随他来北京,也开到了他与黄珂共住的亚运村汇苑公寓N 座。黄珂能成为永不落幕的黄门宴开创者并赢得当今孟尝君的美誉,在相当程度上应该算一份老康的功劳。当然,黄珂也给王康提供了一个独特观察平台,参与黄门宴的京都名流、达官显贵、学界翘楚、演艺明星、北漂分子都可能成为王康小说的人物原型。黄珂的敦厚包容了老康的名士不拘,深藏不露的价值观追求又给老康提供了情绪受伤的回旋空间。积极投入的现实干预与《未来10 年中国改革基本设想》、《大道》、《俄罗斯启示录》等作品。

王康与本人加上另一位名气更大的学者,我们共同的文章被后来的十年改革所验证,甚至有好几位著名学者建议,我们也应该得一份诸如孙冶方经济学奖之类的大奖,如果我们是体制内的这肯定少不了。民间学者与官方评价体系的疏离是太自然不过的事情,不是很多纪念文章都提到此事,这段历史也应该就伴随王康的离去而封尘了。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都记得80 年代的电视专题片《河殇》,他更多秉持胡适之先生的观点,比较倾向于接受现代化正源西方世界的全部东西。王康的《大道》更倾向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现在把两个片子拿出来看一看作一番比较,也许王康的东西更接近于今天主流,也更经得起时间的沉淀。王康的美国之行也许应该完成《河殇》与《大道》的二度对话,找到东西方价值观更为深层次的互动与融合。

现在想起来,本人20 多年前就是用传统文化的价值复兴与西方文化交流这一套说词,说服了当时的深交所总经理夏斌,争取到了《大道》的赞助。
由此看来,对思想者尤其是他的立场坚守,不一定要冠以政治意义上的叛逆者的说法,而应该用时间去检验他思考问题的价值所在。我们有些词语,已经在习惯性词典中打上了牢牢的政治烙印,其实大可不比。从媒体上看到,老康有过一段介入重庆地方政治的干预行为,我感觉这不应该是王康的价值取向所为,即便是有些长短是非,也应该一笔带过,不足挂齿。

9 / 16

离开了北京的老康

是什么原因让老康离开北京,回到他熟悉的老家重庆,本人不得而知。悼念活动期间,可以问一问他在北京的其他朋友。记得他60 岁生日的时候,几百号朋友参加他的生日活动,说明他在北京的朋友圈也是蛮大的,他为什么要离开北京呢?真还是个疑问。如果他坚守北京,可能对他的学问也好,还是思想交流也好,都要方便一些。

80 年代中期我们曾一起拜访京都名流,当时在世的文化学者不说全部都走到,至少也十之八九。随后在中青年思想圈与学术圈来往的朋友也非常的多,时常碰到他们第一句话就问道怎么没见到王康。他们中好几位都离开了著名高校选择了跟他一样成为民间学者,也正是这样的选择使他们的思考更加深邃、更加逼近问题的本质。

种种原因北京聚集了中国思想界为数不多人群中的大多数人,王康留在北京有可能成为他们问题聚焦的关键性人物,甚至是灵魂性人物。果真如此,中国思想界可能会有新气象。

10 / 16

过人的史学功底与抗战陪都史研究的投入

老康的史学功底确是非常扎实,真没有想到他一猛子扎入抗战史研究走得这么远。他希望透过抗战史的研究,推动国共两党的和解,在这一目的上给老康记上一功也不为过,我记得陪同汪道涵老先生去重庆的时候,我们深谈过这个问题,重庆话题至少是国共两党解开心结的一个重要谈资。至于今天的国民党争不争气,那是另外一码事了。

陪都历史源于抗战,又绝不仅仅等于抗战。一个民族的百万精英近10 年的时间聚集在一个城市,你可以想象要发生多少事情:那个时候的电影,据说是一周一部;那个时候的话剧,据说是三天一场;那个时候的小说,平均算下来一天一部。王康办陪都文化公司,应该有这方面的深义。

11 / 16

陪都文化公司与《浩气长流》史诗巨画

一群重庆画家鼓动老康一起来画一幅与真人等比例大的巨幅抗战主题国画,他们人马组织好了,赞助也找到了,样稿已经启动了,考虑到巨画的权威性,老康给本人出了一个难题,希望本人务必找到连战题词。那个时候的连先生还是国民党主席、总统候选人。我真不知道有没有可能仅仅靠嘴巴描述,他就能为还在设想中的一幅画题词,真是没有把握。这里要特别感谢胡定吾先生的鼎力相助,没有他的信用担保,本人是没法完成王康这个任务的。

更没有想到的是,王康为这幅画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也是这幅画把晚年的王康也拉进了画家的圈子,也是这幅画让他去美国展览就滞留不归。“浩画”展出的尴尬与台湾、美国行走按正常顺序,这幅画应该是首先在重庆、北京展览,然后是台北展览,然后才是世界巡展。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第一站先去了台北,受到国民党的礼遇是可想而知的。认识了这么多国民
党高层的人士,一大邦台湾著名学者,王康的台湾研究完全可以有由此深入,据我所知他已经在这方面着手准备,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为王康准备了一庞大的研究计划,后来我从多位台湾朋友处听到他们也接受了邀约。题目从大文化、生活方式、民主转型、台湾产业全球分工、两岸合作与和平统一都涉及到了。

为什么没有继续北京办展览?而是转去了美国,本人不得而知了,今后也可以问问其他朋友。

12 / 16

因史诗巨画而成就了“行为艺术家”

记得他们在画这幅巨画的时候,一邦又一邦的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朋友纷纷到重庆去看这幅历史巨画,他们中不少的人父辈都与重庆有渊源。于是他们想了很多方式,来增加仪式感。比如,用石头做超大超重的印章,四人抬着才能印上。从那个时候开始,老康多了一个头衔,现代行为艺术家。

重庆的几十位画家们为《浩气长流》付出了几年的时间,有的现在还在期待他的重庆展出和北京展出。一位画家用眼过度,一个眼睛瞎掉了;一位画家消耗太大英年早逝。这些都是浩气回荡的行为艺术,我们为重庆有这么一群在功利浓厚的画界不计报酬数年坚持的牺牲精神而骄傲!也为王康领导创作了这样一幅艺术性与主题性都极为突出的伟大作品而骄傲!

王康的大学同学四川美术学院的牟教授一直坚持到现在,另一位席先生也一直坚守到现在,他们在等待“浩画”的国内展出,也在等待老康归来。一群人的等待也成为了“浩画”行为艺术的一部分。

13 / 16

新加入的同样有现实距离感的“流亡政论家”

川普当选后,本人去美国研究中美民间外交课题,从电视上看到了老康的节目,他算得上是这档节目的新人,也的确带去了不少新观点。换句话说,这种政论节目的风格不是老康的长项所在,没有大量的资讯掌握这种节目就很难有新意,搞不好就是老声长谈。

况且没过多久,中美之间就有了海湖庄园“1000 个理由要搞好”理念下的战略合作,以及后来的北京紫禁城超级大单。随后的王康加盟了促进中美建设性关系的电视节目之中,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思考。如果他没有病患他完全有可能在电视与广播中开辟一档全新的节目,用理性思变而不是现实资讯来研究讨论中国问题与中美关系。

14 / 16

感性的力量:拿起画笔开始大历史书写

的确是没有想到身体本来不错的老康,突然遭遇癌症的袭击。他放下写书之笔,改用画笔,按照他所理解的世界大历史书画人物大历史画。本人不懂画,但在现场受到的震撼,也是非常强大,你不得不佩服王康的天赋。

不止一次听老康谈到过他要写小说,他构思了涉及几十上百度个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相关人物,坦率讲,都谈不上是什么伟大人物,没有什么改变历史意义上的政治人物,也没有像样的科学家、商人和艺术家。即便是很多早期出国的人物,大多也是基于私人动机,而并不是所谓的事业动机,也都没有干出什么像样的事情来,就是一群普通人非常别扭的人生故事。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尤其是80 年代也曾有过强烈的冲动,追寻文化意义上的正常社会与人生价值,没想到文化热、文化思潮戛然而止。其中也不乏像他这样有相当天赋的人,但是种种原因都几乎无一例外的被时代潮流所裹挟,主动或被动的被金钱社会所缠绕,被开放与消费社会的冲动所劫持。今天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是权力场的中心人物,但他们不一定出现在文化人、科学家、艺术家的名单里,即便是商人名单中有他们,也都不是那种高大上的优质公司老板。

王康如果埋头于小说,写出当下的《围城》和《茶馆》应该是不吃力的。黄珂的黄门宴,不就是另外一种意义的茶馆吗?与王康散聊这个话题,常常兴奋得夜不能寐。遗憾的是,小说的想法,他时常提起,但又每每放下。

15 / 16

伟大的母亲与同样伟大但更悲壮的父亲

王康的母亲一辈子安于重庆一中教书,成了桃李满天下的特级化学老师。他的学生中有美国的大教授,有两院院士,也有公司科学家。他的父亲作为他母亲的大学同学,理应同样优秀,仅仅因为出身的原因,早早成了右派,当了一辈子的工人。

记得当年在重庆的时候,每每见到他的父母,都有一种随时有可能热泪
盈眶的激动,是的,他们身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由衷敬佩的。

为了在天国陪伴父母,老康把他父母也迁葬在了美国,一家三口在异国重逢,看到他病榻上怀抱父母的照片真是感叹万端。受限于精力不支:老康对美国的思考成为了永久的遗憾,去美国的老康,逐渐开始了对美国的研究,如果不是癌症过早夺去了他的生命,我相信他在这方面会有丰硕成果。

不可否认,他热爱美国,但更热爱中国。他希望中美之间能够有深度的理解,真正实现战略合作。记得在给他最后沟通的时候,我们还谈到,也许今天的世界在看到中美之间经历一轮矛盾、摩擦甚至冲突之后,不排除猛然发现,中美关系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底层逻辑。

的确如此,你想一想,中美摩擦付出的全是成本,中美关系不稳定,世界秩序能稳定吗?答案肯定是不可能。为什么非得要去兜一个大圈子,认认真真吵一轮架,甚至认认真真来一轮冲突。

历史有时候走到死胡同里去了,短时间就转不出来。如果老康这样的思想者还在,他的中美之问能够得出答案,也许我们就不必走这么一趟弯路。

16 / 16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让王康的殉道精神永存

当王康用他生命中留存的最后几口气,面对着从国会山取下安放在他窗前的美国国旗,轻轻地唱着美利坚合众国国歌的时候,在场的人都眼含热泪。看到这段视频的万里之外的王康朋友们心情更为复杂,不少人同样也热泪盈眶。

为什么到了今天,像王康这样的一群人,还得以流亡者的身份表述自己的心情,真让人既遗憾又想不明白?自由交流、自由说话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居然还在折磨着一个70 多岁,即将离开人世的耄耋老人。

弥留之际的他,为什么希望是这样一个宣誓意念加入美国的场景留下来呢?难道他们不知道此时此刻的国内,正在爆发或者说正在酝酿一场极富创新色彩的反美浪潮吗?他可能是用最后的一点力气,在告诉我们不能选择与美国对抗。他也是用最后的行为艺术的方式在向能够传达到的中国人,发出警示!

人类世界,在经济上有可能靠拢西方人均水平,而又唯一不相同的东方大国的中国,此时此刻,是保留这种生活方式的根本差异继续走下去,还是拥抱世界,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世界大家庭,这可能是王康弥留之际,在思考的问题?

最让人担忧的是,如果此时此刻选择远离,你能估计后来的结果吗?你即便是想回来,还回得去吗?王康来不及回答这个问题了,看他的朋友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流亡者的伤感情绪,压抑了他们的理性思考,也因此让他们失去了可能为这个国家多做一点建设性贡献的机会,他们的主观愿望无时不刻地在对此进行着种种强烈的表达。现代流亡者、老年流亡者,发生在此时的中国,实在是不应该。王康的流亡也许是自己选择的放逐,这更让人迷惑不解,一个对中华文化怀有强烈憧憬,对祖国怀有深厚情感的人,在老来选择背井离乡,给人留下太多的疑问了!

王康离我们而去了!作为殉道者,他的身影留在我们心中!

他留给我们的大历史画等待我们去解读,他留下的行为艺术等待我们和我们的后人们去品鉴!

老康,一路走好!天国还有孔子和马克思在等你!也有刚刚给你受洗的上帝在等你!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